加入書籤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 我的書架 | 手機閱讀

趣書網 -> 軍事小說 -> 大明三皇子

第二章 念詩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1693年,也就是永平十一年,就在朱伯濤穿越的這天,永平帝朱和塭駕崩,尊廟號為明昭宗。

    當日,太子繼位,發國喪,一時紫禁城內外哭聲傳遍。

    有人哭泣,是因為心痛於失去了一位好皇帝。

    畢竟這位昭宗在位期間,雖先後經歷了敵國的進犯和烏斯藏、緬南、漠西噶爾丹部等的叛亂,甚至如今緬甸的局勢有愈演愈烈的勢頭,導致大明不斷失血,但同樣在這十一年間,國內卻是豐收連連,工商農皆發展迅速,稱得上太平盛世。

    而安南、呂宋、安息、朝鮮、東瀛等原本桓宗時吞併的化外之地亦是逐漸漢化,繼位之初還時常發生的土人暴動如今也基本消彌。

    更何況那個賊心不改復率二十餘萬賊眾犯邊的奧朗則布,不照樣被定國公李如靖打得滿地找牙,最終只能帶著幾千精騎逃竄麼?之後定國公更是率軍殺進那個什麼莫臥爾,撤退時已掠得財貨無數。

    雖然還有些儒生和官員抨擊說這是以軍伍行賊寇之事,但在老百姓的眼中,定國公的這般行為卻是大快人心!

    甚至已經有人提議,應當將中昭之治同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仁宣之治等盛世並列,記載於史書之中。

    有的人,卻是在哭自己。

    雖然太子素來被大臣們評價頗高,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某些先帝近臣,今後雖不見得就此將失勢,但終究不會如先前那般受寵信。至於原先昭宗的那諸多嬪妃,更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哭得幾乎暈厥過去,雖然說從英宗起便廢除了嬪妃殉葬的祖制,但她們接下來的人生卻終究是喪失了依靠,恐怕再無希望可言。

    至於朱伯濤本人,除了昭宗下葬時,由於母親董皇后令宮女提前準備了洋蔥,最後被強行熏出幾滴眼淚外,在漫長的國喪期內卻是不曾哭過一次,頂多也不過是為了避免被言官們攻擊,遊戲的時間少了些,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日常的練武和百~萬\小!說上去了。

    畢竟,即便是原先的那個朱伯濤,由於身份僅僅是太子第三子的緣故,也都沒見過自己那個皇爺爺幾次,如今的朱伯濤,更不會因其去世而傷心。

    期間,除了那個和他同出一母故而比較親近的嫡親大哥,趁著空閒來看望過他一遍以外,卻也沒什麼人來打擾。

    而對於他這些天的舉動,剛被冊封為皇后不久的母親董氏自然是欣慰不已。畢竟,不管再怎麼寵愛,等將來朱伯濤成年後,縱使獲得了封親王的資格,照樣得擇一邊境就蕃。而一旦就蕃,屆時朱伯濤能依靠的恐怕就只剩自己了。

    需知自從桓宗改革藩王制度以來,藩王們便重新掌握了兵權,甚至還獲得了部分行政權。

    只不過根據桓宗立下的規矩,今後新封的藩王,卻只能就蕃於邊境衝突激烈之地,就連前朝殘留下來的,照樣得乖乖改封,否則天啟年間被誅殺的那些同行就是他們的下場,如此這般打的卻是以藩王為大明屏障的主意。

    藩王們手裡有兵,可以自行向外拓土,按桓宗的話講就是「所獲疆土淨歸汝」。但相應的,這些孤懸遠邊的藩王們卻同樣得應付各路外族的入侵,可謂高風險高利潤,混的如何全憑自己本事。

    假如發展得好,或許還能如同被封在北美的唐藩般擴土無數,幾乎另成一國,倘若發展得不好,如前幾年分別在烏斯藏、噶爾丹亂中遇難的蜀王、泰王般身死亂軍之中也並非不可能。

    故而在皇子們尚未就蕃時,其最緊要的任務,便是培養自身的能力,而看到朱伯濤開始自覺地讀書,董皇后的心中同樣是充滿了歡喜。

    至於剛回到朱伯濤身邊不久的小太監陸豐,雖說屁股被打開了花,乃至最近睡覺都只能趴著,卻由衷地慶幸這位小祖宗變得懂事了許多,讓他也好伺候不少。

    半個月後,太子朱怡鍶在盛大的儀式中正式登基,宣布自明年起改元為順正元年。

    這「順正」二字乃是取自《孟子》的「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意在彰顯其無可爭議的正統,同時又表達了諸事順利的心愿,可謂上上佳的年號。

    這般水平較高的年號,也自然不是皇帝拍拍腦門就能想出的,而是內閣七位大臣們彼此商議後給出的選項之一,只不過最終被新皇選用了罷了。

    而此刻內閣中排名第四的夏完淳夏閣老,則是和朱伯濤面對面地立在庭院中,彼此大眼瞪小眼。

    對視許久後,朱伯濤終於忍不住了,他發現自從融合了記憶,他也被原先那位頑童影響了許多。

    他扭開頭嚷嚷道 : 「母后,兒臣還是不請先生算了吧!」

    「這可不行,」董皇后立在一旁覺得有些好笑,用手輕輕掩住了嘴唇道 : 「畢竟規矩總是要遵守的。」

    朱伯濤知道這裡母親所說的規矩是指每位皇子都要經由至少一位內閣成員授業數年,為的就是讓皇子們向內閣大佬們討教些地方治理之道,以免將來就蕃後站不住腳,卻仍不想自己將來的老師是個糟老頭子,畢竟在他的印象里那些老貨可大都刻板保守,他可不想被教成一個呆子。

    所以他猶豫下後還是決定再掙扎掙扎 : 「母后,要不給兒臣再找個年輕點的,這位也太老了吧!」

    「放肆!」董皇后聽完他的混賬話,卻把柳眉一豎,叉著腰出言呵斥道 : 「這位可是內閣的夏閣老,不許如此無禮!」

    「哈哈,皇后娘娘暫且息怒,」

    董皇后本來還想訓斥幾句,站在一旁的夏閣老卻是突然笑著開口勸道 : 「三殿下赤子之心,老夫見了卻是極喜歡的」

    本來,這位夏閣老壓根就沒想過要接皇子授業這等苦差,畢竟要教的是終將就蕃的三皇子,又不是已經被封為太子的大皇子朱伯沅。況且他也早就一把年紀了,更不會尋什麼燒冷灶之類的心思。

    只可惜由於政見不和的緣故,他在內閣中向來受到排擠,這次新皇登基,按規矩包含太子在內總計有三個皇子需要教授,結果這位據傳聞「素來頑劣」的三皇子就被指派到了他這兒,而教授太子的美差卻被其餘的幾位閣老美滋滋地攬了過去。

    只不過剛才朱伯濤的話卻激起了他的好勝心,畢竟他自負自己縱橫宦海數十年,最終亦是成功入閣,踏上了文官一途的巔峰,可不會承認自己教不了一九歲孩童。

    何況這位三皇子雖說果然如傳言般頑皮,但骨子裡卻透著十足靈動,而且能同他對視那麼久才泄氣,亦是說明了其性堅韌。


    這孩子卻沒傳言中的那麼不堪,反倒是一塊璞玉,他如此想著。

    想到這裡,他捻須一笑,沖朱伯濤拱了拱手道 : 「老夫夏完淳,先在這裡給殿下行禮了。」

    他下一句還沒開口,朱伯濤卻突然眼前一亮,張口道 : 「您是夏完淳?」

    「咦,殿下可是對老夫有興趣?」這回夏閣老卻是有些驚訝了。

    「那首《別雲間》可是您老的作品?」朱伯濤當即興奮地接話道。

    夏閣老聞言,卻是忍不住皺眉,半天后方才開口 : 「敢問殿下指的是哪首?」

    「自然是那首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混賬!」

    厲聲出言打斷朱伯濤的竟是董皇后,只見她臉色竟是前所未有的難看,嚇得她身旁的太監宮女俱是忍不住顫抖起來。

    朱伯濤本來是有些愣神,腦袋一轉卻立即反應了過來 : 南冠指的可是囚徒,他這麼念詩可不是在詛咒夏閣老入獄麼?當下心中也不由有些忐忑。

    「沒事的,沒事的。」只見夏閣老嘴角略微上翹,笑盈盈地擺擺手道 : 「殿下不妨把詩念完。」

    朱伯濤連忙應了聲「是」,隨即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感激地看了眼夏閣老後,又沉吟了下,方才朗聲道 :

    「三年羈旅客,

    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

    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

    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

    靈旗空際看。」

    待到他聲情並茂地朗誦完畢,卻驚訝地發現那位之前被他說成「下獄」還能以笑面應對的夏閣老,眼下表情卻格外嚴肅了起來。

    半響後他才開口,語氣竟透著幾分悵然 : 「詩是好詩,可惜不是我寫的,或許是崖山時某位宋人的遺作吧。」

    朱伯濤這才想起來那首《別雲間》乃是歷史上南明時夏完淳起兵反清敗亡時所著,正所謂「詩歌合為事而作」,在如今這個世界上,沒有經歷過真正神州沉淪之痛的夏完淳,自然也寫不出那首慷慨悲壯的傳世之作。

    朱伯濤本來還在沉思之中,卻忽然聽見一聲輕笑聲,再抬頭看去,卻見夏閣老此刻正戲謔地打量自己。

    「看來殿下是誤將他人錯認成了老夫,現在得知了真相,可還願意拜我為師?」夏閣老又捻了捻鬍鬚,笑吟吟地調侃道。

    「願意,當然願意!」朱伯濤聽聞這話,立馬興奮回應道。

    「嗯?」

    本來,夏完淳都做好了要苦費一番口舌方才能讓眼前這頑童甘願拜自己為師的準備,就連誘導的方案在這須臾之間都已經想到了好幾種。

    卻不料他那不過是調侃的話剛出口,朱伯濤竟是已經同意了,這番錯愕之下,手上力道沒把握好,鬍鬚都差點揪掉幾根。

    想了想,夏閣老依舊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遲疑片刻後便決定進一步試探下,以防這位三皇子在耍什麼花招,於是嚴肅地道 : 「殿下可是確定?須知老夫對待學生向來嚴格,將來殿下若是某日功課未能完成,則必將受懲罰。」

    朱伯濤卻是小手一拍胸脯,斬釘截鐵地道 : 「當然,夏師傅,到時候我絕對照您吩咐的做,您指東,我絕對不敢往西!」

    開玩笑,這可是夏完淳。

    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流寇肆虐北方時其年不過十三,卻上書四十家鄉坤,請舉義兵為大明出力;滿清南下之際其年不過十五,卻兩次起義失敗後猶不放棄,直到第三次舉事時方因名冊泄露遭捕。

    待押至南京,洪承疇惜其才,欲保全之,乃道:「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

    夏完淳卻斷然拒絕降清,並當眾人面嘲諷洪承疇氣節缺失,以致其「色沮氣奪」,竟無辭以對。

    及至獄中,又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剖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之因,可謂識見超卓,以致郭沫若閱畢不由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最終夏完淳于南京行刑,臨刑前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慷慨就義,時年僅十七。

    需知,這位夏完淳夏閣老,可是朱伯濤上輩子最敬佩的英雄之一。



  
相關:    九域劍帝  仙界科技  風語旅程  妙手回春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 我是會員,將本章節放入書籤 複製本書地址,推薦給好友獲取積分 搜"大明三皇子" 360搜"大明三皇子"